杨慧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发表时间:2022-11-11 17:27 ![]() 传承和发展,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事实上,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正确的保护和引导之下,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是可以相互扶持、相得益彰的。 非遗是具有生命的活态文化,其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传承。非遗的传承主体是传承人和传承群体,非遗正是借由他们的口传身授,得以在历史的洪流中生生不息,其活态性、传承性是在历经流变和创新的过程中而形成的,这些历史悠久的文化基因越过时间的维度,代代相传,仍未断绝。在非遗的传承中,与活态性和传承性最为相关的就是流变性,流变性是伴随着生存状态出现的,体现了差别和统一,其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非遗在保证其文化基因和核心技艺不变的前提下,通常会产生一定的变化。非遗的重要载体是活着的传承人,并非是固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世间一切有生命之物皆会变化,一成不变的乃是死物。既有变化,便会有发展,此时我们不必去强行阻拦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变化与发展,而是要把握和引导非遗项目变化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原封不动、机械地保护传统技艺并不是非遗保护的正确思路,保护传统技艺,应当在不违背其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允许技艺的自然流变,使传统技艺在当代文创产业的生产中得以发展,借此达到保护的目的。 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中,产业化并非不可为之。在中国踏入工业时代之前,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制造业,以市场为导向, 多依靠订单和销售生存。时至今日,虽然部分受众开始使用工业产品作为替代,但传统手工技艺的产品依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内蕴和生命力。在各种非遗项目中,有一部分在历史上就在进行产业化的生产和销售,例如广泛存在于中国各地域的年画,包括天津杨柳青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河北武强年画、四川绵竹年画等,虽然工艺和艺术特色各异,但都是由技艺娴熟的师傅们批量制作的。制作年画需要数个步骤,一些师傅能够掌握所有的步骤,但每一位师傅都有自己所专门擅长的技艺步骤:有的师傅精于画稿,有的精于雕版,有的则精于上色。师傅们也会和学徒们以类似当代流水线的模式进行批量生产,亦算是非遗产业化的历史。在当今的时代,一些非遗项目依然保留着产业化的特征,他们可以按照传统的形式继续发展下去。对于一些过去由于技术或其他原因而不曾产业化的非遗项目,开发者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如果它们具有较强的市场潜能和文化、商业价值,又不存在传统民俗信仰里的一些忌讳,或许是宜于进行产业化生产的。当然,这种产业化发展需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也需要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对于传承人而言,具有一定的惠利,可以起到保护非遗传承主体、使之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例如,蜡染在过去多是以家庭和个人为单位进行制作的,一位苗族的妇女可以兼顾织布、画蜡、制靛、染色、脱蜡等诸多环节。但在一些蜡染公司和合作社之中,她们则存在分工协作的情况,画娘专司画蜡,染娘专司染色(画娘和染娘是当地对蜡染各环节分工女性的通称),术业有专攻,由此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批订单。 非遗作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来源,设计师们可以从非遗的宝库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资源,进行多梯度的设计与创新。尤其是对于具有产业化潜力价值,并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非遗项目,需要对其深入研究,找到适合该项目产业化发展的途径。在文化产业的市场上,已有为数不少的文创产品正借非遗的东风乘势而起,在这些文创产品的策划、设计、推广中,一部分还是符合非遗传承发展规律的,同时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这是因为相关的设计师和策划者多是在深入了解该非遗项目情况的前提下进行规划设计的,更有一部分设计师会先行向传承人学习相关技艺,再根据技艺的特点,研发出适于该非遗项目的文创产品、艺术衍生品。此举源于非遗,是对非遗项目的发展推广,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该非遗项目的“造血”能力,亦可对非遗项目进行反哺。 较为典型的案例是“传统铁器打造技艺”,这是浙江自然造物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自然造物”)所进行的诸多项目中的一项,该团队关注一些濒临消亡的传统手工艺,以不同的形式对其进行再设计。“自然造物”在进行产品的设计制作前,首先进行采风、访问调查与资料整理,在田野调查中找到合适的手工艺项目,进行深入了解,并和具有娴熟技艺的手工艺匠人学习相关技艺,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同时通过优化流程与适当的再设计,使古老的民间手工艺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在当今的语境中。过去,匠人们在进行铁器打造时,往往以传统的农具为主,如用于耕地的铁锄头、用于翻土的铁犁铧等,此外还有一些较粗犷的日常用具,如剪刀、菜刀、斧头等;但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多传统的铁制农具已经在生活中渐渐失去了踪迹,因此该团队便将目光转向日常用具之上。他们对于器物之外观造型、锻造工艺和细节处理的要求是高于普通农具的。该团队习得传统铁器打造技艺后,经过尝试和磨合,首先设计出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的日常铁器,而后规划出具有可行性的三个铁器生产环节,这三个环节分别在不同的地方、由不同的人进行生产制作:第一环节,原材料铁矿石产自江西,“自然造物”在江西景德镇进行铁矿石的粗选与粗切割;第二环节,该团队将切割好的铁矿石运至浙江丽水市松阳县,在该处由匠人进行铁器的粗制;第三环节,粗制的铁器被运至浙江杭州,在“自然造物”的工作室内由设计师们进行铁器的细加工。此举即是在企业内部进行标准化的品控,提升工艺水准可以有效避免市场同类产品的“跟风”和效仿。“自然造物”已有一部分较为固定的铁器产品,如锻造的茶勺、茶则,以及铸造的铁盘、茶壶等,他们将这些产品在微信、微店和淘宝等平台上进行宣传推广和销售。总体的发展态势是积极的,但囿于手工技艺的耗时耗力,这类手工制品还无法进行大批量的订单生产。 设计师们在进行产品设计开发之前进行的预先学习和试验,是值得其他相关从业者借鉴的,此举解决了师傅们在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顾虑。设计师有充分的准备,这保证了双方的顺利沟通。“自然造物”交给铁匠师傅们的设计稿,是在设计师们自己做出样品的基础上进行绘制的,具有可行性。设计师们也为铁匠师傅们准备好了所有需要用到的工具。通过这些准备,团队有效地降低了手工艺人们因为工艺调整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这不仅能提高新产品的研发效率、降低成本,更体现了“自然造物”对于手工艺人的尊重,这种认真的态度、深入学习的精神也使得师傅们在对待作品时能够更加精益求精,形成良性循环。 传承与发展,有如在一条河道中并行的水流。传承中既有发展,发展中亦有传承。二者缺一不可,难分彼此。缺少了发展的传承不具有绵长的生命力,因为历史总是向前推进的,而生命并非一成不变;缺少了传承的发展,则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抛开传承一味发展,往往会偏离轨道。将文化作为资源并以良性的态势发展经济,也是正确的“造血”方式。关键在于,我们万不可以在“经济唱戏”之后,拆下“文化之台”,将之弃若敝屣。在传承达到一定的深入程度之后,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但如只是对某项非遗仅有一知半解,便谈及发展,此举则如同拔苗助长。 来源:杨慧子著《手工开悟:非遗与文创设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2年8月 手工开悟:非遗与文创设计 杨慧子 著 ISBN:9787518440016 | ¥ 69.80 提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的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一些古老、精美、却与当代生活渐行渐远的器物和场景;人们总是在惋惜那些行将消逝的痕迹,希望留住老师傅的手艺,希望非遗的岁月可以更久更长。 ![]() ![]() 对于以上问题,本书逐一给出了答案: 非遗——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正是文创设计的根与魂;而文创设计,也为非遗提供了走入当代生活的多种可能性。 书中详细地讨论了非遗与文创设计的关系,创新性地提出“非遗文创”“非遗经纪人”的概念,对非遗与文创的脉络进行梳理,对现存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同时也归纳了“非遗文创”的五条核心原则、六种设计方法、八项发展对策。希望能对非遗的相关行业、从业者、设计师们有所裨益。 杨慧子,艺术学博士,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师,本硕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学习视觉传达设计,博士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长期进行非遗与文创设计的教学、实践、研究,开设“民间工艺美术”“文博、旅游文创设计”“剪纸”等课程,入选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重点人才库;获中国手艺创意设计比赛最具市场潜力作品奖、大运河文创设计大赛银奖等多项荣誉;在《艺术百家》《美术观察》《文化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的“北京雕漆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北京优秀人才培养资助的“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项目。具备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一直在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与美育之中。 ▲ 二十四节气草木染色围巾:大暑(图片来源:笔者制作) ▲夹缬制作:用雕花版夹住织物(图片来源:笔者拍摄) ▲ 苗族画娘杨尖里荣在画蜡(图片来源:笔者拍摄) ▲ 四季剪纸小夜灯使用场景(图片来源:笔者拍摄) ![]() 慧子《手工开悟:非遗与文创设计》一书付梓,作为导师,看到学生的研究成果出版,感到非常高兴,谨予作序。
壬寅正月 绪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意义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文脉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原则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第四节 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 第二章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 第一节 文化创意产品概述 第二节 文化创意产品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产品的关系 第一节 非遗和文创产品的共生 第二节 “非遗+文创”需要“量身定制” 第三节 非遗文创对非遗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影响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文化与审美的缺失 第二节 劣材与次工 第三节 同质化问题 第四节 机器代替手工 第五节 不完善的产品线与营销策划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设计核心原则 第一节 文化内涵 第二节 手工技艺 第三节 传统图案 第四节 优质的原材料 第五节 立足民族与地域特征 第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设计方法 第一节 延续传统与控制品质 第二节 改进工艺及扩展功能 第三节 提炼经典图案与造型 第四节 改变部分材料与造型 第五节 基于传统题材的衍生 第六节 手工体验与材料包设计 第七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的发展对策 第一节 复合型的“非遗经纪人”模式 第二节 “流水线”产业链的完善 第三节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与经济制度 第四节 建立多样的宣传营销渠道 第五节 非遗文创设计方向的人才培养 第六节 “非遗进校园”与校企合作 第七节 线下、线上手工课程与美育 第八节 重视品牌建设与专利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来源:艺术学人公众号
文章分类:
非遗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