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当舞
详情介绍 国家级非遗项目——巴当舞 巴当舞是岷县汉族群众口唱古羌语(部分衍化为藏语)、手摇“巴当鼓”列队踏步而进行的一种舞蹈。究其历史渊源,最初来自古羌族的“祭山会”,是“祭山会”中最原始、最尊贵的礼仪。巴当舞中所用的“巴当”是社鼓的一种,早于堂鼓、悬鼓、腰鼓、扇面鼓,古时称之为“鼗”或“雷鼗”,俗称“拨浪鼓”或“长柄摇鼓”。它是原始社会先民们模仿声形、音像而创造的一种乐器。在“巴当舞”中,最关键的人物是“春巴”,“春巴”就是经过专门训练的领舞者,也是巴当舞继承者和传承者。 岷县巴当舞有以下特征: 1、鲜明的地域性。岷县仅有中寨镇塔沟的6个自然村的群众进行巴当舞的表演。 2、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凡跳巴当舞的村庄每家必须抽出1名男子参与活动,其余群众为观众,形成了人人参与,户户参加的格局。 3、舞蹈与音乐的统一性。 4、说白唱腔的独特性。虽然全部为汉族演唱,但说白唱腔藏、汉语夹杂,充满神秘的色彩。 5、程式化极强。巴当舞不但具有流传完备的唱白本子,而且仪式具有固定的程式。 6、音乐传承性极强。虽然巴当舞有唱腔曲谱,但是巴当舞的演唱依靠春巴和传人的口传心授和春节前的严格训练,具有鲜明的音乐特色。 2014年9月,由定西市百花演艺公司排演的《巴当舞》作为甘肃省唯一参赛节目,代表我省参加在广西百色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其独特的地域民族特色,精湛的舞台表演,惊艳大赛舞台,一举摘取金奖。 2011年5月,巴当舞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上一个: 二郎山花儿会 下一个: 定西剪纸 |